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实习编辑:陈占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熟练掌握胸腹部良恶性肿瘤包括肺癌、各段食管癌、贲门癌、近端胃癌以及各段大肠癌、复杂性肝胆结石、复杂性腹部外伤和急腹症等高难度手术,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手术。
擅长领域:擅长食管,胃肠,胰腺,肛门疾病等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对食管癌、食管反流性疾病、胃癌、结直肠癌、肠瘘、溃疡病、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李永翔,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卫计委青年领军人才,普外科行政副主任兼胃肠外科(八病区、腹腔镜外科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普外科内镜质控专家,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安徽微创医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分会腔镜及内镜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及世界内镜协会无气腹腹腔镜委员会委员。 1991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Diakonie医院、汉诺威医学院外科学习,多次赴美国、韩国、法国、奥地利、香港进行胃癌及大肠癌手术的学习和交流并在国际会议作大会发言。精通各类胃肠道肿瘤及非肿瘤疾病的手术治疗,对各类疝及脾脏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也颇为擅长,熟练掌握各类普外科手术技术,能够熟练进行胃肠道肿瘤根治、半肝切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脏器切除、乳腺及甲状腺癌根治等普外科复杂及常规手术,率先在省内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腹腔镜贲门癌根治+Orvil消化道重建术、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腹胸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及经脐单孔腹腔镜结肠癌根治及胆囊切除、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等手术;是省内最早规模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胃癌根治等手术者,安徽省普外科领域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者,采用腹腔镜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数量和疗效处于全省领先国内先进行列,腹腔镜胃癌根治获得安徽省手术视频比赛一等奖并获中部四省(苏皖鲁豫)手术视频比赛第一名,腹腔结直肠癌根治术进入全国手术视频比赛总决赛并获得风范达人奖(全国有8名参加决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已开展:胃癌根治、结肠癌根治、直肠癌根治、胆总管下段癌行完全腔镜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食管裂孔疝修补,处于国内先进行列(部分处于国内领先)。每年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讲学。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包括安徽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等省级科研课题4项;主持厅级及院内项目3项。科研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移植免疫,目前正指导多名研究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英文论文10篇,其它英文论文2篇,最高影响因子5.4分),担任世界胃肠杂志及中华细胞与干细胞移植杂志编委。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项,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国家教育部授予“工人先锋号”,2013年获得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