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问诊 2007-8-23中医

    问诊,是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画中画广告#)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或诱因以及治疗的经过、自觉症状,既往健康情况等。这些常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证据之一,掌握了这些情况有利于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问诊在疾病的诊察中具有重要...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问诊四诊中医
  • 第二节 闻诊 2007-8-22中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闻诊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诊察方法,是医者获得客观体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闻诊书籍教材四诊中医
  • 第一节 望小儿指纹 2007-8-22中医

    指纹,是浮露于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观察小儿指纹形色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指纹诊法”,仅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故与诊寸口脉意义相似。(#画中画广告#)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近掌部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一节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2007-8-22中医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变化过程,因此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时,还应同时分析舌质和舌苔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之存亡。从二者的联系而言,必须合参才认识全面,无论二者单独变化还是同时变化,都应综合诊察。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变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综合。如里实热证,多见舌红苔...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一节 望四肢 2007-8-22中医

    四肢,是两下肢和两上肢的总称。望四肢主要是诊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态色泽变化。(#画中画广告#)1.望手足: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经脉。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脉挛急;伸而不屈的,是关节强直。手足抽搐常见于邪热亢盛,肝风内动之痉病;扬手掷足,是内热亢盛,热扰心神。手足振摇不定,是气血俱虚,肝筋失养,虚风内动的表现。四肢肌肉痿缩,多因脾气亏虚,营血不足,四肢失荣之故。半身不遂是瘫痪病。足...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一节 望躯体 2007-8-22中医

    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胸、腹、腰、背及前后二阴的诊察。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一节 望颈项部 2007-8-22中医

    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胸、腹、腰、背及前后二阴的诊察。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一节 望五官 2007-8-22中医

    望五官是对目、鼻、耳、唇、口、齿龈、咽喉等头部器官的望诊。诊察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变。(#画中画广告#)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一节 望头面部 2007-8-22中医

    1.望头:望头部主要是观察头之外形、动态及头发的色质变化及脱落情况。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画中画广告#)(1)望头形: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头形过大。可因脑积水引起。望小儿头部,尤须诊察颅囟。若小儿囟门凹陷,称为囟陷,是津液损伤,脑髓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称自填,多为热邪亢盛,见于脑髓有病;若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称为解颅,是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查看全文>> 标签: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四诊望诊中医
  •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007-8-22中医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

    查看全文>> 标签:绪论中医中医诊断学中医教材书籍教材中医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