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胃肠道脂肪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2007-08-22 23:45: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胃肠道脂肪瘤为胃肠道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因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术前误诊率较高。现报告本院1981~2002年诊断的胃肠道脂肪瘤13例(其中外院送检4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26~76岁,平均54.77岁。腹痛11例,伴血便6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辅助检查:13例中5例曾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诊断结肠新生物2例,伴肠套叠1例,十二指肠多发性息肉并肠套叠1例,肠套叠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本组中5例曾行消化道电子内窥镜检查,诊断为息肉2例,胃肠道新生物2例,1例未见明显异常。部位:胃2例、小肠3例、结直肠5例、回盲部3例。单发12例,多发1例。瘤体直径0.55~6cm,平均3.05cm。术前临床诊断:息肉3例、平滑肌瘤2例、结直肠癌4例、胃肠道新生物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其中4例伴肠套叠。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均为胃肠道脂肪瘤。伴肠套叠6例、平滑肌瘤1例、直肠乳头状腺癌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治疗:本组除1例行经内窥镜高频电刀切除外,其余12例均行开腹手术,其中5例行肿物加局部肠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2例,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及横结肠切除各1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

胃肠道脂肪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2 讨论


  2.1 胃肠道脂肪瘤的病因及发病率

  本病病因尚不明,有学者认为主要与炎症刺激致结缔组织变性,组织内纤维小梁的腺管周围浸润或由于组织的淋巴供应和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脂肪沉积有关 [1] 。脂肪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发生于胃肠道少见。本组13例占同期胃肠道肿瘤的0.4%(13/3267),占胃肠道良性肿瘤的1.32%(13/985)。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原发于胃的脂肪瘤极少见,国内曾报道其发生率占消化道肿瘤的5% [2] ,本组为0.04%(2/5267),远低于报道的发病率。国内亦有文献报道胃肠道脂肪瘤约半数以上发生在小肠 [3] 。本组中发生于小肠者占全部脂肪瘤的23.08%、结直肠占38.46%、回盲部占23.08%、胃占15.38%。


  2.2 性别及年龄

  据国外报道,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无性别差异;国内报告男女发病率为2∶1。本组为7:6,本组病例平均年龄54.77岁,40岁以上患者占77%(10/13),均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2.3 胃肠道脂肪瘤的分型及病理特点

  胃肠道脂肪瘤按生长方式分4型: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混合型。根据脂肪瘤数目多少分为单发性、多发性。据其分布情况分为:弥漫性、粘膜下脂肪组织浸润性脂肪瘤。肉眼观肿瘤大多位于粘膜下层(腔内型),仅少数位于浆膜,本组13例均为腔内型;大多为单发,仅少数为多发。腔内型脂肪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数厘米以内,少数可达拳头大,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可见菲薄的包膜,质软,肿块常突向肠腔呈息肉状,无蒂或有蒂,有的肿瘤蒂长而呈悬垂状,其表面胃肠粘膜可有溃疡形成,切面往往呈分叶状,黄色有油腻光泽;浆膜下脂肪瘤可见菲薄包膜,亦呈分叶状。由于其生长较少受阻,故在出现症状之前往往已长得较大。光镜见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细胞浆内充满脂滴。常规切片细胞互相挤压呈多角形空泡状,核被挤压于一边,卵圆形,浓染,肿瘤中常有很薄的结缔组织间隔,将瘤细胞分成小叶结构。


  2.4 胃肠道脂肪瘤的诊断

  由于胃肠道脂肪瘤发病率低,发病年龄较高,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发生于肠道者常并发肠套叠(本组13例中有6例并发),患者出现梗阻症状及体征。因此易同胃肠道其它肿瘤相混淆,常被误诊为癌、平滑肌瘤及息肉(本组13例中临床无1例确诊,误诊率达100%)。


  胃肠道脂肪瘤行X线钡剂造影和电子内窥镜检查对于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个数和粘膜溃疡均有一定作用。X线钡剂造影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腔内卵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成轻度分叶,透光度高,密度较低,加压检查充盈缺损有形态变化。附近肠壁柔软,周围粘膜皱襞受压稍变平,部分可并发肠套叠。遗憾的是本组中无1例加压并得到确诊。电子内窥镜检查当肿瘤表面有糜烂、溃疡、坏死时不易与癌相鉴别。由于90%的脂肪瘤位于粘膜下,活检不易取到肿瘤组织,易诊断为息肉等良性占位性病变。以下几点可提示为脂肪瘤:(1)向腔内突出的类似乒乓球样粘膜下隆起,可有蒂、亚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顶端有糜烂、溃疡。 (2)多呈橘红或与正常肠粘膜色泽一致,可看到脂肪瘤特征性黄色。(3)用活检钳探触脂肪瘤可见所谓“枕垫征”(Cushion sign),即肿块富有弹性,加压能使之凹陷,离开后能恢复原状;或见到帐篷效应(Tenting effect);或可看到脂肪突破周围组织面外露,即“裸脂征”(Thenake fat sign)[4] 。遗憾的是本组中有5例术前曾行电子内窥镜检查,4例发现肿块但无1例确诊。确诊主要靠病理学诊断。


  2.5 鉴别诊断

  胃肠道脂肪瘤要与回盲瓣脂肪瘤病相鉴别。二者均好发于中老年人,但前者生长在粘膜下层,大体呈鲜黄或淡黄色,圆形或分叶状,具有薄层包膜,该处粘膜糜烂或表浅溃疡;后者多发生于回盲瓣,肉眼可见回盲瓣增厚,呈息肉状突起,大体见淡黄色不规则形脂肪弥漫分布,边界不清且无纤维性包膜,该处粘膜完整,极少发生溃疡。


  2.6 治疗

  胃肠道脂肪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若肿物为单发且有蒂或直径<2cm可行经电子内窥镜电切术。有报道称若(1)肿瘤直径>2cm;(2)伴有临床症状;(3)诊断不明不能除外结肠癌者 [4] 可行手术治疗。若术前诊断明确或术中肿瘤经快速冰冻切片确诊者只需行肿瘤切除术或肿瘤加部分胃肠道切除术。若出现肠套叠并发肠壁坏死时应切除相应病变范围的肠管。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潘群雄,庄建良.结肠脂肪瘤7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137.


  2 周连高,李方坤,汪志杰.胃肠脂肪瘤的X线诊断(附7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8):490-492.


  3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外科病理学第二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2.


  4 孙淑明,许建衡,马涛,等.结肠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1,3(3):176.


  作者单位:4 4300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