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约有16万,近年来青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胃癌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是作好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30~40%,而早期胃癌(EGC),即癌细胞仅浸润至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在80~90%,其中始发阶段小胃癌(SGC)及微小胃癌(MGC)的10年生存率可达100%。故胃癌的早期及时准确检出和治疗,对于降低胃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发现早期胃癌
自然人群的普查有资料表明,间隔期为1.5-2年的大规模筛查有助于检测早期胃癌。如日本医学界采用放射影像学的气钡双对比方法进行普查,然后对可疑病例进行胃镜精检,结果胃癌早期手术率达到50%以上,5年存活率达90%以上。我国目前主要在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如年龄大于35岁,有食用高盐、霉变食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肿瘤家族史等,然后综合分析筛选出高危个体,再行内镜及X线摄片检查。综合我国各地普查结果,普查中胃癌检出率约0.037-0.6%,在检出的胃癌中,早期胃癌占15~25%,大大提高了无症状患者胃癌的发现率。据统计,无症状胃癌患者中半数左右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绝大部分无淋巴结转移;而有症状胃癌中有57%已经发生了淋巴结转移。所以对自然人群的普查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门诊筛选凡有相关症状前来就诊者,即进入筛选,这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早期胃癌表现有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均不为早期胃癌所特有,故易被当作一般胃病而被忽视,这也是患者就诊过晚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强调在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稍有上腹部不适,应予筛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之目的。此外消化不良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经临床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考虑有胃癌的可能性。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疾病者,更应警惕其演变为胃癌。我国门诊筛选早期胃癌检出率0.27%,低于日本(0.88%)而介于西欧(0.37%)和美国(0.1%)之间。现在普遍认为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最好的筛选方法。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门诊胃镜检查26634例,检出胃癌951例,占胃镜检查术的3.57%,其中早期胃癌72例,占全部胃癌的7.6%。由于患者的传统习惯以及部分医院胃镜检查适应证偏严,致使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难以提高。
高危人群随访胃癌高危人群包括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者。前者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高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巨大胃黏膜皱襞病等。后者主要指病理上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高危人群随访法对胃癌及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普查法和门诊筛选法。现在认为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从早期阶段发展到进展期约需要3~4年时间,因此对高危人群每6-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较为合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已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3-6倍。还不清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可以预防胃癌,但有胃部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且有临床症状者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开展随访研究,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性治疗。
发现早期胃癌的方法
实验室检查
胃癌标志物:胃癌细胞产生的多种物质能在胃液、血液及其他组织中被检测到,可作为胃癌的标志物应用于胃癌筛选普查,如各种酶和来源于胚胎的标志物。
癌基因:一般认为p2lras高表达与肠型胃癌有关,但在发育不良、肠化生、肿瘤附近正常黏膜中均有高表达,所以认为该基因在胃癌发生过程中较早阶段起作用。APC基因的缺失突变也多见于胃癌早期,且多发生于未分化型胃癌。此外,p53基因、CD44v6基因表达与胃癌发生及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关,并在胃黏膜高度发育不良、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标本中的表达依次增高。胃癌的演进是多种基因改变的结果,以上这些胃癌相关癌基因对早期胃癌的基因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特异性尚待提高。
胃癌单克隆抗体:应用单克隆抗体诊断早期胃癌是当前胃癌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例如应用单克隆抗体MG7对1090例患者检测,阳性率为41.8%。
胃癌潜血珠法:全国23万余人普查表明,胃液潜血阳性率为12%,581例确诊为食管癌和胃癌,其中70%患者的病理学检查为早中期癌。本法特异性不高,但方法简便,受检者可多次重复或作连续动态观察,在大规模人群普查中有较大使用价值。
胃癌概率计算机模型筛选:普查时,根据当地胃癌的各危险因素,选出有意义的因子,建立概率数学模型,将每位受检者的资料输入计算机,经回归分析,阳性者为高危人群。此法若结合胃癌标志物法,可提高检出率。
放射学检查
虽然病变绝大多数能被发现,但恶性漏诊率仍然较高。胃部影像学检查包括双对比像、黏膜像、充盈像、压迫像等多种检查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双对比像与黏膜像能清晰地显示病变,压迫像对胃下部前壁病变的显示尤其重要,4种检查方法可相互补充证实,提高恶性病变的检出率。
随着双相螺旋CT和CT模拟胃镜的临床应用,使得影像学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得以大大提高。根据目前统计,CT模拟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阳性符合率可达到70%以上,最小可显示黏膜病灶的直径达到1cm左右。但尚存在诊断费用高的问题,不适用于普查。
内镜检查法
早期胃癌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所以对40岁以上,有明显消化不良症状或癌前期病变患者,应常规作胃镜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比较,内镜具有显著优势。它可以直接观察病变形态,视野阔,分辨力强,活检准确率高。
超声内镜检查
增加了内镜的诊断范围,同时缩短了超声探头与靶器官的距离,使超声分辨率更高。超声胃镜检查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准确率达90%,判断癌种类型以及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可达70~80%。超声内镜还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总之,胃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基础,也是减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一环。在诊断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的今天,是完全有希望做好早期胃癌的临床筛选工作的。
(实习编辑:陈占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李永翔,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卫计委青年领军人才,普外科行政副主任兼胃肠外科(八病区、腹腔镜外科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普外科内镜质控专家,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安徽微创医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外科分会腔镜及内镜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及世界内镜协会无气腹腹腔镜委员会委员。 1991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Diakonie医院、汉诺威医学院外科学习,多次赴美国、韩国、法国、奥地利、香港进行胃癌及大肠癌手术的学习和交流并在国际会议作大会发言。精通各类胃肠道肿瘤及非肿瘤疾病的手术治疗,对各类疝及脾脏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也颇为擅长,熟练掌握各类普外科手术技术,能够熟练进行胃肠道肿瘤根治、半肝切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脏器切除、乳腺及甲状腺癌根治等普外科复杂及常规手术,率先在省内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腹腔镜贲门癌根治+Orvil消化道重建术、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腹胸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及经脐单孔腹腔镜结肠癌根治及胆囊切除、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等手术;是省内最早规模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胃癌根治等手术者,安徽省普外科领域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者,采用腹腔镜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数量和疗效处于全省领先国内先进行列,腹腔镜胃癌根治获得安徽省手术视频比赛一等奖并获中部四省(苏皖鲁豫)手术视频比赛第一名,腹腔结直肠癌根治术进入全国手术视频比赛总决赛并获得风范达人奖(全国有8名参加决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已开展:胃癌根治、结肠癌根治、直肠癌根治、胆总管下段癌行完全腔镜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食管裂孔疝修补,处于国内先进行列(部分处于国内领先)。每年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讲学。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包括安徽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等省级科研课题4项;主持厅级及院内项目3项。科研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移植免疫,目前正指导多名研究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英文论文10篇,其它英文论文2篇,最高影响因子5.4分),担任世界胃肠杂志及中华细胞与干细胞移植杂志编委。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项,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国家教育部授予“工人先锋号”,2013年获得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
擅长领域:肿瘤类:贲门癌、胃癌、十二指肠肿瘤、小肠肿瘤、结肠肿瘤和职场肿瘤的标准根治手术。肠瘘:十二指肠瘘、小肠瘘、结肠瘘等。腹腔镜下的胃癌根治、胃肠间质瘤根治、贲门失弛缓症、膈疝修补、结直肠癌根治、腹壁疝修补、阑尾炎切除术以及不明原因反复消化道出血等。腹腔镜手术使得以上手术切口更小(如普通阑尾切除切口,痛苦更轻、恢复更快、皮肤外形干扰更小)。
擅长领域:1.肛肠良性疾病,如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肛裂,藏毛窦囊肿的诊治,尤其是重度痔,复杂肛瘘的手术治疗。2.肛肠良恶性肿瘤,如直肠肛管息肉,直肠癌、肛管癌,直肠间质瘤,尤其是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3.腹股沟疝(斜疝、直疝、股疝),腹壁切口疝的诊治及微创手术治疗。